只有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特色標簽才能鮮明,一國文化自信的風貌才能得以彰顯。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以尊重歷史發展、傳承文化風韻為起點。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強調社會主義價值內涵與民族文化發展命脈的連理相依、共生共進,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食糧。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正確“三觀”的基礎理論建設,培養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是青少年秉持民族認同、家國歸宿以及價值積淀的有力支撐。
挖掘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
文化自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之鈣。樹立文化自信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與內生魅力,振奮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復興信念,在精神層面支撐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塑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文化自信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安全之基。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與主動擔當,除了為其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還能為保障人才思想與夯實人才陣線持續輸送動能。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強化青年大學生對民族與國家文化價值的認同及肯定,牢牢把握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核心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越發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正確面對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從而積極并堅定地維護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
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強國的構建之路徑。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培育新時期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能夠增進微觀個體對民族群體行為的感同身受,激勵其共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能夠帶動整體宏觀的文化氛圍,激勵青年一代為早日實現強國目標不懈奮斗。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新時代我國青年的一項根本任務就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通過錨定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目標,在大學生自身精神意識與外界文化環境都朝向積極方面發展的同時,擁有文化自信的青年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希望,賦予民族前行不竭動力,共同凝聚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
歷史邏輯:厚植于傳統文化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積淀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獨特的精神標識。在此基礎之上的青年文化自信培育將古今未來連成一線,汲取養分,透古通今,指導當前。只有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特色標簽才能鮮明,一國文化自信的風貌才能得以彰顯。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以尊重歷史發展、傳承文化風韻為起點。
現實邏輯:躋身文化強國之列。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標準,面對本國文化復興與西方文化打壓的雙重境遇,國民文化自信的養成尤顯迫切。站在歷史交匯期,提振大學生文化自信,建立青年群體強有力的“文化之盾”和“文化之矛”,是鞏固社會主義文化陣線、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現實需要,是提升國家軟實力、躋身世界文化強國之列的現實需要,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要。
內生邏輯:融通于社會發展之中。社會發展讓文化自信的內涵不斷與時俱進,而文化自信反過來也成為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必要條件。圍繞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其內生動力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認知與認同的遞進需求,從個體的“情、信、義”等意識認知入手引導個體行為,在千千萬萬個體作用下推進社會整體發展,從而匯聚成具有民族高度的文化認同;二是應然與實然的轉化需求,讓顯性的實踐精神與隱性的個體修養均能得到磨礪,充分發揮個體在整體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成為助力社會發展的驅動要素。
外適邏輯:貢獻于文明交流之需。新時期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形成了相對寬松開放的文化發展氛圍,致力于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和諧共生,這也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具有高度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大學生,既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擔當者,也是對外交流中繼承、創新、傳播本國文化的排頭兵。
探索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
通過價值引導,在優秀文化熏陶中實化。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于高校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培養體系整體建設中;引導青年學生找準自身文化的民族屬性和時代定位,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從優秀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尋覓精神棲息地,強化精神內核;同時,在把握好歷史與現實結點的基礎上,處理好文化的內在傳承關系問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時代生機,實現創造性、創新性、跨越式發展。
通過實踐養成,在“五育并舉”中細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近年來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在理實結合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教學改革創新上持續發力。一方面,不斷豐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載體和形式,理論學習、實踐教育雙管齊下,打通之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提升“實踐育人”成效;另一方面,緊跟時代發展,通過“課程思政”“大中小學一體化”等在教學全過程、全學科、全學段中引入文化自信學習教育,將學生的內在成長切實轉化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持續力量。
通過格物致知,在文化強國構建中深化。從歷史選擇的角度,要厘清碎片化與表層化的糟粕部分,驗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大浪淘沙后積淀的歷史和時代意義,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我革新的持久生命力。在文化強國戰略下,高校一方面要依托文化自信培養的直接載體——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加大對優秀文化的內涵解讀,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革除繁蕪,抓牢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明晰當前意識形態較量的焦點,自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辯證分析判斷當前一些新的價值取向,做到在思想文化領域“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通過積極參與,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強化。在全球化語境下開展文化自信教育,高校要發揮好大學校園文化主陣地作用??刹扇?ldquo;軟激勵、硬約束”并重的對外交流政策,搭建多樣化、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平臺;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優秀文明成果,同時培養其識別良莠、融合創新、為我所用的能力;提升青年群體對全球文化環境變遷的認知度和敏銳度,增強其應對全球文明沖突挑戰的能力。中國新青年在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將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引進來”,成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分享者。這本就是我國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鮮明變化和表現,也是保持我國文化生命力、包容性、競爭力、自信心的有效路徑。